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

這世界需要偉人,閱讀《倫敦蒙難記》

文/阿寶JHWei 於台北

圖:《倫敦蒙難記》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撰寫,描寫當時革命起義失敗時在倫敦中國使館被捕與釋放的經過。

我是不算喜歡閱讀的,除了國際新聞外,我似乎不常主動看考試外的書。這一本《倫敦蒙難記》特別的原因,是因為由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著作,我在坊間書局找不到,沒想到Dory幫我找到雙語譯本(原著是英文),並偷偷地訂購送我,我請她在書的內頁提個字,她寫了「立志做大事」,這令我會心一笑,呵。

會想看《倫敦蒙難記》最大的原因,是因為後人對於國父的傳記太多穿鑿附會、浮語虛辭,雖然就算本人著作的也會有保留或出入,但是從當時背景更可以感觸他當時的心境。這個亂世確實需要偉人,每每看到偉人的故事,更可以激勵我們努力準備自己。


《倫敦蒙難記》背景-初次起義失敗的逃難在倫敦被抓



《倫敦蒙難記》這本書的背景,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起義,當時部分軍人反朝廷、警察脫制服搶劫事件、百姓受地方官壓榨,加速擴大了起義的行動。此次起義失敗後,國父受清廷通緝逃難於英國倫敦,友人告誡他不要靠近中國使館,但不留心被抓了進去。

革命同樣威脅當局,他們同樣影響看顧的人


在閱讀《倫敦蒙難記》這本書的當時,使用的書籤剛好是我尊敬的另一位政治領袖-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故事漫畫像。曼德拉與孫中山因為對於政府革命的威脅,一個牢獄了27年,一個在國外使館被監禁差點被遣送而絞刑。

圖:看《倫敦蒙難記》時,使用的書籤剛好是另一位值得尊敬的政治領袖曼德拉的漫畫像。

國父在倫敦中國使館被營救與曼德拉有個微妙的相同之處,就是在羅賓島看守的獄警桂格里深深被曼德拉的革命影響,而負責在使館看管國父的科爾,受國父的影響下,協助國父將被監禁的消息拿給他的友人康德黎醫師。

其實還有另一個微妙的相同之處,曼德拉在漫長的監獄生涯裡,支持他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詩的鼓舞,而國父被監禁的過程,靠著禱告而穩定面臨死亡威脅的恐懼。

這世界需要能夠愛的偉人,不是為反而反的政客


《倫敦蒙難記》是在國父被中國使館放出來後,以英文出書而聲名大噪,他在被釋放之後沒有閒著,「每天到大英博物館看書,他一面研究革命方略和理論,一面考察歐洲各國的社會和政治現況」。

三民主義的中心思想也是這個時候成形,成為中華民國立國的基礎。

我認為當時國父孫中山先生與現在的社運人士有大大的不同,他不僅追求人民的民主自由,也構思具體建國的方略,而且,他的想法並不希望完全沿用西方國家的制度,而是套用在東方的社會更適合的地方。林肯有民有、民治、民享,國父孫中山先生則以民族主義、民權主義、民生主義,民權是借用西方國家的長處,但是民族與民生卻更適合於東方這樣的社會發展。

有人說三民主義「不可行的原因在於人的道德水平跟不上他們的崇高理論」,其實不然,很多思想的落實是可以靠具體的制度來建構,只是這個世界需要能夠愛的偉人,不是為反而反的政客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

(圖:阿寶攝)

沒有留言: